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管道商务网 请登录免费注册
广告招租


《十堰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2024-04-11   浏览[8911]次
分享:

近日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十堰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建设目标

 

依托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定位优势,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推进各类固体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与多部门协同治理。

 

➤到2024年,60%的县(市、区)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实现工业源、社会源固体废物产生量逐步减少,生活垃圾、社会源危废、医疗废物等收运体系逐步健全,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短板能力稳步提升。

 

➤2025年底,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显著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收集、贮存、处置设施短板显著提升,存量固体废物有序减少。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无废城市”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的固体废物治理格局。

 

主要任务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

 

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压减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十堰市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推动汽车及制造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加快汽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形成“数字化车间+示范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培育梯队。到2025年,争取实现有1到2家企业达到或接近灯塔工厂水平。

 

培育新兴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开发为一体的现代中草药产业链。发挥武当山龙头作用,着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两区三带”旅游整体发展。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试点,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

 

2 强化源头减量,夯实绿色制造能力稳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展“无废园区”建设,支持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全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推进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力争到203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不低于12家。

 

推动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降低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及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25年,全市重点行业企业中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占比达100%。

 

持续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继续推动“绿满十堰”行动,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创建体系。

 

3 聚焦重点行业,提升利用处置能力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建设。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严格执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电子台账。

 

提升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加快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降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到2025年,全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提升报废汽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张湾区报废机动车拆解处理和郧西县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形成每年超5万辆的报废汽车及废旧动力电池规模化回收、分选处理能力。

 

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动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污泥焚烧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5%以上。

 

4 加强统筹融合,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试点建设,加强废旧物资分拣中心规范建设。

 

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提质行动。逐步建立“龙头企业主导+个体回收+回收基地+信息管理”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和综合利用网络。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主要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固废源头减量构建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发展以绿色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为特征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到2025年底,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区20个,推动农牧种养循环产业链条有效衔接。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持续推广“种养沼”一体化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实施三产融合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特色旅游小镇。力争到2025年,全市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达到20个以上,培育20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打造1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2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提高农业固废回收处置能力加强农业废弃物收运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达到85%。

 

推动主要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借鉴宜昌市“田园牧歌”模式,集中打造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

 

推动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

 

因地制宜推动尾菜资源利用。

 

3 开展养殖污染治理,保障水源区生态环境安全

 

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畜牧等部门协作,协同推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促进生活源固废源头减量

 

1 源头减量,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分阶段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示范村创建活动。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垃圾分类覆盖率保持100%,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保持100%。

 

完善城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提升改造更新现有35座各类垃圾转运站,增设站内垃圾分类转运功能。

 

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常态化推进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到2025年,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加快推动“无废细胞”主体培育。开展“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社区”“无废商超”“无废电商”“无废饭店”“无废景区”等生活领域“无废细胞”工程建设。到2025年,建成“无废细胞”200个,85%以上的县市区级机关达到“无废机关”要求。

 

积极推广绿色节能交通工具。到2025年,建成城市绿色货运停靠点不低于100个,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100%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以上。

 

全面深化禁塑限塑工作。

 

2 合理布局,加快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两网融合”优化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引入“互联网+”固体废物处理企业,探索回收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3 补齐短板,推动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档升级。稳步推进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逐步实现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达到65%以上。

 

推动园林绿化垃圾处置设施建设。以景区、公园、林场为重点,开展绿化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1 规范工程建设,推动绿色建筑优质发展完善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将绿色建筑纳入工程建设基本要求。

 

鼓励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区,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丹江口市城市核心区等城市新区新建建筑达到一星级以上标准,公共建筑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2025年,新建建筑100%实行绿色建筑标准。

 

2 聚焦重点工程,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发展推广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开展装配式现场建筑工作配置试点工作。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全市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30%。

 

3 加强应用推广,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

 

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指导。

 

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力度。到2025年,新、改(扩)建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绿色建材使用量不低于60%,其他新、改(扩)建筑项目绿色建材使用率不低于50%。

 

强化利用处置能力,切实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1 筑牢源头严控防线,加强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化推进环境风险源头管控。

 

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废物源头减量。

 

2 夯实过程严管基础,强化危废收转运环节规范化推动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专业化。

 

加强危险废物贮存环节风险管控。

 

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推进丹江口、郧西和竹山医疗废物中转站建成投运,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到2025年,全市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覆盖率达到100%。

 

3 统筹处置能力建设,推动危废利用处置规模化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布局。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无废集团”建设,探索集团内部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试点。

 

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规模化。推进老旧设施更新换代,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新型处置设施引进,培育打造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示范企业。到2025年,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加快补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缺口。

 

4 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推进危废环境监管信息化强化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统筹应急处置资源,建立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资源清单。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双随机”抽查检查,守牢水源区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收集、贮存、转移、利用或处置各类固体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违法企业和个人在信用、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联合惩戒,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到2025年,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抽查合格率均达到100%。

 

推进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加强物联网系统与环境监管的融合,加快推行视频监控、电子标签、卫星定位轨迹等集成智能跟踪手段应用,强化危险废物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闭环管理。

 

加强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1 完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无废城市”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对标“无废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建立“无废城市”建设考核办法,对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深入落实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制度。深入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制度,细化工业固体废物在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环节的管理要求,明确许可事项。

 

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创新。到2025年全市有效食用绿色食品认证品牌达到15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品牌达到50个。

 

2 优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科技投入、技术推广、模式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协同技术攻关。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分级评价等系列标准,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制度标准体系。

 

3 培育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的特色产品和模式,开展专项的绿色投融资授信等信贷支持方式。

 

大力培育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4 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监管体系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

 

持续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到2025年底,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固体废物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达100%。

 

挖掘特色亮点,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模式

 

1 构建汽车制造业循环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减废模式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构建废旧机动车拆解加工循环产业链。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推进东风零部件、东时科技等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支持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扩大再制造产品使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 推动“无废流域”建设,构建部门协作流域治理模式依托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小流域为单元整体推动“无废流域”建设。在茅塔河流域,优先开展“无废景区”“无废公园”“无废乡村”“无废社区”等细胞工程建设。沿茅塔河两岸乡、镇,优先开展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配送—回收处理体系试点、河库定期清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3 健全农业生态保护法规标准,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实施《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助力推动全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范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水平。建立健全以农业清洁生产为目标的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品生态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同时,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以全过程资源化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

[责任编辑:]
海洋管道汇编
广告